为什么阿根廷出了那么多“悲情”球员?

提起足球“悲情”球员,球迷朋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巴乔,从世界杯的决赛射失点球,到被更年轻皮耶罗“逼走”米兰,再到过了而立之年要靠2...

提起足球“悲情”球员,球迷朋友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巴乔,从世界杯的决赛射失点球,到被更年轻皮耶罗“逼走”米兰,再到过了而立之年要靠20球的赌约和球迷的呼声才能进国家队打替补……

除了巴乔,哥舒的思维发散了一下,发现,除了意大利的巴乔之外,还有很多球员是“悲情”的角色,并且,以阿根廷球员居多,比如巴蒂、克雷斯波,比如里克尔梅、贝隆,这是为什么呢?

所谓“悲情”,在足球世界里就是:拥有一身的旷世奇才,却成就了了!

比如巴蒂,一个集力量、俊美、球技、精神力、忠诚为一身的男人,在佛罗伦萨坚守了很多年连一个意甲冠军都没有拿到,戚戚然在职业生涯末期委身罗马,跟着托蒂拿了人生中第一个意甲冠军算是了却了憾事。

比如克雷斯波,辗转流浪帕尔马、拉齐奥、国际米兰、切尔西、AC米兰,仅仅在职业生涯末期随着大国米拿过三次意甲联赛冠军,但是在米兰的伊斯坦布尔惨案中,在他自己打进两球的情况下,最终被幕后的黑手给夺走了本该到手的欧冠奖杯,球迷当年打呼遗憾:米兰欠克雷斯波一个欧冠奖杯……

比如里克尔梅,这个被称为最后一个古典艺术前腰的男人,他又得到了什么?在与皇马的世俱杯(忘了,丰田杯?)中,凭借他的两个秒传,博卡取得冠军之时竟然成了他最高的足球巅峰,巅峰之后就是下坡路,这个大家都懂,只是后来才知道,他的巅峰如此之早,看似去了巴萨,却只是“悲情”的开始。教练不重用,就是不用你,你能怎么办?即便顶着一个最艺术前腰的名号,但就是打不上主力,你奈我何?

再比如贝隆,堂堂的“白巫师”,在意甲打出超级名头多年,也曾经凭借他的中场传控拿到拉齐奥第二个意甲冠军的成就,远赴曼联后却被人称为“水货”,甚至他的转会被当成了弗格森的一个污点而落寞离去。哥舒是那个时代的球迷,一直以来认为贝隆、里克尔梅这样的阿根廷中场都应该能够创造不世伟业,但最终的结局却是那么的“戚戚悲情”……

哥舒分析了一下原因:

1、期望太高,“摔”得太狠,我们对自己喜爱的球星没能拿到冠军而报以“遗憾”多了一些;

2、国际队成绩太差,每次都被“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而感到“悲情”;

3、欧洲的足球氛围对于技术型、艺术性的球员来说很难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