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2年10月~12月,在中美合作的“澧阳平原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的推动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组织考古发掘队伍对正日益遭受水土流失等破坏的华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受遗址保存面积和状况等制约,此次发掘以小面积的试掘为主,按正南北方向布1×1㎡规格的探方40个,共计发掘面积40平方米。
根据此次发掘,遗址堆积深4~6米,整体地势东南部高,西部低,由东南向西北部呈坡状。据土质土色及包含物,整个堆积共可划分10个文化层。其中①~③层为清至近现代堆积, ④层为宋元时期堆积,⑤ ~⑩层即为新石器时代堆积。第⑤层为灰褐色粘土,含有少量褐色铁锰颗粒,在探方西部局部分布,出土有少量陶片和石器;第⑥层为褐色粘土,含有较多褐色铁锰颗粒,出土有较多陶片和石器;第⑦层开始已呈现比较明显的网纹化现象,为浅黄色网纹化土,出土有较多陶片和石器;第⑧层为黑褐色网纹化土,土质紧密,局部分布于探方西部,出土有少量陶片和石器。第⑨层为网纹化浅黄色土,层内出土有较多陶片和石器。第⑩层为棕褐色网纹土,含有大量的铁锰结核颗粒,铁锰颗粒从上往下逐渐增多,此层应是调查时发现陶片的层位。
遗址虽发掘面积不大,但发现有较多遗迹。共发现灰坑2个,开口于⑥层下,为不规则形,部分叠压于探方隔梁下。房屋遗迹3座,其中2座为半地穴式房屋,开口于⑥层下,在其周围或中部发现有一些柱洞。另一座为地面式房屋,但居住面不清楚,由10个柱洞组成椭圆形状。早期灰沟6条(G2~G7),其中G2、G3分别开口于⑥、⑦层之下,在探方内出露很少,长度、宽度尺寸均很小,深度也很浅。但⑨层之下的灰沟G4,⑩层下灰沟G5~G7则均是规模较大的灰沟,这四条灰沟相互之间可见有叠压、打破关系,沟内使用时期的淤积层和废弃后堆积层清晰可辨,在沟内普遍出土有数量不少的器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G5、G6时期均发现有人为堆筑近生土的土垣状堆积,分别作为这二期灰沟的部份沟壁。类似的多次人为堆筑沟堤的现象,在此前发掘的八十垱遗址有发现,此次发掘为澧阳平原新石器时代的围沟聚落起源又增加了新的材料。
遗址出土器物以大量碎陶片为主,有少量石制品。陶器均为夹砂陶,泥片贴塑法制造,烧制火候比较低。陶色以红褐色为主,另有黄褐色、灰褐色陶片。器壁厚度厚薄不一,厚者可达1cm以上,薄者0.3~0.4厘米,多数在0.5~1cm之间。纹饰除素面外,均为绳纹。可辨器形有无耳罐、桥形双耳罐、釜、钵和支座。石器大部分为打制石器,仅在第⑧层发现一件磨制石器残件。石料以石英砂岩、石英岩为主,有少量黑色燧石。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
从遗址所处地貌特征,结合遗址陶器出土形态等分析,此次发掘区应处于遗址聚落的边缘区。出土的陶器从陶质、陶色和器形等观察,与此前所发掘的彭头山遗址中所出土的器物特征很相似,表明两者有很强的联系,但也有一些差异,如器物组合更为单调,尤其是支座、磨制石器数量极少,陶器烧制火候显得更低,在遗址下部的灰沟内出土的陶片,其器壁厚度较薄、形态原始,陶色为深褐红色,与彭头山遗址陶器有一定区别。两者之间的这些异同表明华垱遗址与彭头山遗址之间既有着比较大的联系,又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从目前初步的观察和分析看,华垱遗址的文化性质有可能是彭头山文化的更为早期的一种形态。
此次遗址发掘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仍是其年代。从遗址地层堆积中土层的土质土色及网纹化状特点观察、分析,并结合此前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所已有的年代测定结果,其年代早于彭头山文化目前已有的年代数据似不成问题,保守估计其年代为距今1万年。目前,在遗址中所发现的大量炭样样品和提取的光释光样品正在实验室处理,待更多更准确的测年数据出来之后,遗址的文化面貌和性质将可能会有新的认识。
华垱遗址的发掘是澧阳平原地区目前所发掘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获得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遗物,揭露出了多种类型的遗迹现象。为我们认识澧阳平原地区早期陶器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村落形态,旧石器、新石器过渡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等提供了全新的资料。
图一 遗址现场发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