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20日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因何失败

希特勒能够得到许多德国人支持,源于他成功迎合了当时德国社会的迫切需求。在一战后,德国人民饱受经济危机的煎熬,他们渴望改善生活状...

希特勒能够得到许多德国人支持,源于他成功迎合了当时德国社会的迫切需求。在一战后,德国人民饱受经济危机的煎熬,他们渴望改善生活状况,并解除凡尔赛体系的约束,恢复国家尊严。希特勒在竞选时许诺:“每家每户的餐桌上都有牛奶和面包”,这一直击人们日常生活困境的口号,极大地吸引了当时的民众。希特勒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民众的焦虑,还带动了广泛的民众支持,甚至一度形成了对其个人崇拜的热潮。

然而,这位被万众崇拜的元首最终将德国拖入了二战。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在欧洲各地横扫一切,尽管战时德国本土并未深受战争的痛苦,但随着战局逐渐不利,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开始真正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尤其是在战线变得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德国民众的反战情绪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希特勒的领导,甚至许多德军军官也在思考德国的未来。

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施陶芬贝格从小便深受德国民族主义情怀的影响,曾在孩提时代写下过颂扬德国精神的诗歌。但当希特勒引导德国进入战争后,他开始对希特勒的领导产生怀疑。施陶芬贝格一方面要在战争中证明自己的忠诚与勇气,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希特勒发动的“闪电战”已越来越充满危险,特别是发动苏联战役后,两线作战的局势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943年,施陶芬贝格前往北非战场,参与指挥装甲师作战。在那里,他的身体遭遇了极大的伤害,失去了左手两个手指和右手,左眼受伤严重,右眼彻底失明。身体的残疾让他无法继续在前线服役,但在回国后,施陶芬贝格的内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对战争的看法彻底改变,并在日记中写道:“作为士兵,我们首先要赢得战争,但一旦战争结束,希特勒必须被清除。”

施陶芬贝格和许多志同道合的军官组成了一个名为“黑色乐队”的秘密组织,旨在推翻希特勒政权。他们曾多次策划暗杀和政变行动,其中包括在1938年策划捕捉并审判希特勒的计划,但由于希特勒几乎轻松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黑色乐队的计划失败了。随着战争局势的恶化,黑色乐队的成员变得愈加决心推翻希特勒,拯救德国。1944年7月20日,他们终于在拉斯登堡森林的“狼穴”发动了最为著名的一次刺杀行动。

施陶芬贝格亲自将定时炸弹放置在希特勒的会议桌旁,爆炸发生后,他立即返回柏林报告消息,启动政变。与此同时,德国国内的军队也开始行动,占领了主要城市和党卫军总部。然而,这次行动最终失败。希特勒未死,爆炸威力被减弱,部分原因是由于会议地点临时由地下转至地上木结构建筑,且会议室的窗户敞开。爆炸时,希特勒身边的橡木桌子反而为他提供了保护,减轻了爆炸的冲击力。

尽管施陶芬贝格在执行任务时已经竭尽全力,但由于行动中的种种不可预见的意外,刺杀未能成功。更糟糕的是,黑色乐队并未为失败预留后备方案,单凭施陶芬贝格一个人的力量显得过于理想主义。加上缺乏广泛的群众支持,最终这一政变计划注定会失败。尽管战后的德国社会对这一行动产生了巨大分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施陶芬贝格和黑色乐队的成员逐渐被视为历史英雄。

直到2004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时,明确表示施陶芬贝格等人的行动是对纳粹独裁统治的反抗,值得全体德国人尊敬。从那时起,7月20日成为了德国的国家纪念日,希特勒未能被刺杀的这一事件,也反映出一段深刻的历史背景,改变了德国未来的历史进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