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成语故事 | 百炼成钢
百炼
成钢
成语溯源
作为成语早已广泛应用,但追溯其渊源,却与今峰峰矿区临水镇有关。
峰峰临水一带冶铁历史悠久,《史记·货殖传》载“邯郸郭纵以冶铁为业,与王者捋富。”说明战国时期的邯郸冶铁者可与王侯比富。其时,冶铁业虽然昌盛,但还没有提到炼铁成钢的问题。到了晋代,刘琨在他的《重赠卢湛》诗中写到“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百炼成钢”的最早文字出处,此时虽没有形成“百炼成钢”的成语,但由铁炼钢逐步开始。宋代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对炼钢有过这样的记述:“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这是炼铁成钢的最早文字记载。
金元时期,峰峰地方的冶铁业(含炼钢)十分兴盛。据史载,明洪武十五年五月,广平府(峰峰属之)一个叫王允道的官吏上书明太祖朱元璋:“以磁州临水镇产铁,元时于此置铁冶都提举司,总辖沙窝等八冶,炉丁万户,收铁百余斤,请旧置炉炼铁。”这就展示了元代峰峰矿区的临水镇,不但有专门管理冶铁的机构,而且还辖八处冶铁业,炉丁万户,产铁百余斤,可见冶铁业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壮哉。
从明洪武年间始,临水镇的冶铁业日趋衰落。原因是朱元璋害怕百姓造反,禁冶铁防造兵器。那个上书朝廷“请旧置炉炼铁”的王允道也以扰乱民众为由被痛打一顿,流放海外。
峰峰临水的冶铁虽然历经盛衰起伏,但“百炼成钢”的成语却逐步形成和广泛应用。
■内容整理自微观峰峰
THE END
来源:微观峰峰
编辑:王志强 张晨阳
审核:张 峰牛 瑞
- 欢迎将好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 -
一个有温度、有高度的“娘家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