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聊投顾
来源:雪球App,作者: 莱言维语,(https://xueqiu.com/2766757231/337883796)
当基金投顾从「大 V 组合转型」的喧嚣中走过第三个年头,市场留给行业的早已不是「选机构还是选大 V」的选择题,而是一道更残酷的生存命题:当投资者从「期待超额」转向「害怕亏损」,投顾究竟是时代的刚需,还是资本的泡沫?
时至今日,普通基民还有多少人持续关注、坚持跟投?今天,我们就来盘一盘这“三年之痒”。
一、投顾的过去与现在1️⃣草莽时代:主动权益的黄金尾巴 (约2022年中)
22年年中那会儿,投顾的形态主要分为权益型和固收类,权益型里虽然有指数类的(看估值定投或者买卖),专精行业类的(医药、消费、科技),风格类的(成长组合、均衡组合、价值组合),但绝对主流仍是靠“人肉Alpha”精选主动基金获取A股(辅以少量港股)的超额收益。
支撑这份信心的,是那个时代的“信仰标杆”——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885001,简称“偏股混”)。自2019年起,它对万得全A指数累积的巨大超额收益,让所有人都觉得“未来依旧可期”,跑赢“偏股混”成了行业及格线。
残酷的现实是: 当时从滚动3年收益看,“偏股混”对万得全A的优势已岌岌可危,仅剩一年缓冲期。
扎心的是,三年后的今天,“偏股混”相对万得全A,依然处于劣势。
2️⃣遍地开花:熊市倒逼的“百宝箱” (当下)
面对A股、港股连续几年的“熊出没”,投顾们也没闲着,开启了“全市场打野”模式。22年至今,市场哪块热,投顾产品就跟进哪块。
时至今日,权益类投顾的投资范围已从最初的A股/港股大幅拓宽:红利策略、黄金主题、海外市场(美股、全球等)、指数增强、低波动策略、“固收+”乃至多元资产配置……琳琅满目。
“策略超市”已然开张,数量激增的背后,是“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期待,还是同质化竞争下的无奈?
本来指望一个投顾就能满足需求,但如今的权益投顾池变得像「超市扫货」一样琳琅满目,投资者反而更难找到「刚需品」了。
二、预期落差:基民想要的 vs 投顾能给的1️⃣基民幻想:穿越牛熊的“全能战士”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这句经典Slogan,曾点燃无数基民对投顾的幻想:专业主理人,就该靠本事战胜市场!
然而,时间这位裁判太无情。A股陷入长期调整后,投资者发现:不少投顾确实“战胜了市场”(相对收益),但自己账户的亏损依然是实打实的两位数百分比。
基民的灵魂拷问来了:“我买投顾是为了赚钱!结果你告诉我,‘做得好’也只是少亏?!熊市来了,你不能调仓躲一躲?隔壁XX市场涨那么好,你为啥不买?你们到底行不行啊?!”
说白了,很多人的真实预期是:牛市你得跟得上,熊市你最好能躲开。 既要相对收益(跑赢基准),又要绝对收益(正回报),虽然这要求本身近乎“既要又要”,属于不可能三角,但拜各家市场部“高位猛推”所赐,这种预期被无形中放大了。
2️⃣“顾”的胜利:情绪价值的代价
“投”和“顾”孰轻孰重?三分投七分顾到底对不对?争论无意义,真金白银的规模排名,就是最硬核的投票结果。
当前规模领跑的头部投顾(如“螺丝钉”、“E大”、“有知有行”等),清一色是“顾”远大于“投”的代表。甚至可以说,三七开都是客气,二八开乃至一九开,才是现实。
“螺丝钉”: 风雨无阻“每日钉一下”,堪称行业劳模。
“E大”: 大号22年底停更,小号23年重启,不到两年已发近4854条(接近大号多年积累14083条的三分之一)!这种更新强度,让拖更作者(比如我)深感佩服(以及惭愧)。
当然本人深知这种N年如一日的高频更新背后需要付出的是什么,我表示由衷的敬佩。
但情绪价值从来不是免费的,背后总是要承受相应的代价。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在这个地方分配多了,注定在别的地方分配就会少,这是无法改变的铁律。
这些“重顾”巨头的长期业绩就摆在那里。业绩不佳,原因可能很多(精力分散?能力瓶颈?策略失效?规模诅咒?),但结果不会说谎,冰冷的数据无需粉饰。
从第一性原理看,一个策略若想适合并服务于“大多数人”,其收益注定难以显著超越“大多数人”所能获得的平均水平 。规模与超额,往往难两全。
三、能力边界:投顾的“能”与“不能”1️⃣“舶来品”的本土困境:盈利模式决定服务上限
前面说了这么多,还没有解释过对于投顾的定义,投顾这玩意儿本是“舶来品”。
原版对于投顾(投资顾问)的定义是:指专门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资产配置方案和理财规划服务的专业人士或机构,通过专业分析和市场研究帮助客户实现投资目标,并从中获取相应报酬。
而大家所接触的基金投顾实际是:以公募基金为标的,提供组合策略建议并代客户执行交易(全权委托模式),收取投顾服务费。
由此可见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前者是单独收投顾费(相当于咨询费)后给客户投资建议,其收入与资产管理规模(AUM)无直接挂钩,服务品质决定客户续费率。
而国内基金投顾,实质是“全权委托”模式下的公募基金组合产品。主理人代客交易,收取基于资产规模的投顾服务费(费率通常0.x%)。两者盈利逻辑天差地别。
无需深究是“水土不服”还是“习惯使然”,底层盈利模式决定了:大家期待的“千人千面”深度定制服务,在当下的基金投顾体系里,根本是天方夜谭。
现实很骨感:养活自己都难! 除却头部那几个巨无霸,大量投顾规模仅徘徊在几百万到几千万。规模上亿?恭喜,你已跻身榜单前列!
算笔账:1000万规模,按主流0.5%年费,一年收入5万。扣除渠道分成、平台费用、运营成本...主理人到手能剩几个钢镚?羊毛出在羊身上,投入产出比算不过来,“深度服务”只能是镜花水月。没有人能靠“为爱发电”活下去。
2️⃣务实之选:打造“可预期”的标准品
虽然基金投顾“名不副实”,最终活成了“产品”,令人唏嘘,但这就是现实,得认。
既然“千人千面”是奢望,退而求其次,基金投顾的务实出路在于:将自己打造成定位清晰、表现可预期的“标准化产品”。
什么叫“可预期”? 就像证监会《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强调的“业绩比较基准约束”。
那对于投顾来说也一样,都定义为产品了,同样需明确:
• 投资范围与策略内核是什么? (偏股混?量化指增?全球配置?)
• 对标的真实基准是什么? (不是虚的,应是实际可跟踪、可比较的指数或组合)
• 基准的历史/预期年化收益、波动率、最大回撤大致区间?
• 计划通过何种方式实现目标? (选股?择时?资产配置?)
只有锚定了这些,评价和选择才有基准。 否则,就像某些“明星基金”,历史业绩辉煌,但表现时好时坏如同开盲盒,投资者怎么敢在当下买入?
好的产品,应能提供合理的收益风险预期。 预测市场本就如履薄冰,若还要额外判断一个定位模糊的“产品”在不同市况下的表现,难度几何级上升,几人能胜任?
结语:投顾的「中场战事」
三年转型,投顾行业终于走到「去魅」与「重构」的十字路口:
对投资者而言,该放下「投顾 = 稳赚」的幻想,学会用「基准匹配需求」—— 要「情绪陪伴」就选「重顾型」,要「专业配置」就选「重投型」,别用「既要又要」折磨自己;
对行业而言,或许该承认「投顾不是圣杯」:它无法阻止熊市的到来,却能帮你在风暴中锚定航向;它不能保证每笔投资都对,但至少该让你清楚「每笔钱究竟押注了什么」。
投资的本质是「管理预期」:如果市场走势是「无法预测的天气」,那投顾至少该成为「精准播报的天气预报员」—— 告诉你何时该带伞,何时适合晒太阳,而不是承诺「让雨天消失」。
聊到这已经快3000字了,考虑到很多人不愿意阅读长文,那么本篇的讨论先到这,下篇我们再来聊聊如何选择投顾,以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投顾。
以上就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提前感谢诸位的点赞、评论、转发~
@雪球基金 @今日话题 @雪球创作者中心 #基金投顾# #基金投顾,重“投”还是重“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