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七夕:过阳历7月7日?有哪些不同?七夕的这些冷知识,你知道吗?
日本风俗二:七夕祭
日本不少地方每年还会举办“七夕祭”,有华丽的七夕服装,盛大的花车游行,热烈的阿波舞,还有璀璨的烟火大会,十分热闹。
日本的“七夕祭”是全民参与,不仅古风浓郁,还充满潮流感,吸引着大批青少年。日本仙台的“七夕祭”,每年更是吸引二三百万人参与。
这些活动因地而异,主要有歌舞表演,焰火,抬轿子等等,非常热闹。最著名的地方是京都府的北野天满宫、香川县的金刀吡罗宫、神奈川县的平冢市和富山县的高岗市。
日本全国有名的七夕庆典活动有哪些?
大阪
七夕祭
在关西最大的城市大阪,每年的七夕祭会在两处地方举办:在大阪府东北部的交野市,有一座供奉织女的神社名叫“机物神社”。还有一处是在大阪天满宫。
(机物神社七夕祭)
(大阪天满宫星爱七夕祭)
仙台
七夕祭
值得一提的七夕祭还有仙台七夕祭。但是仙台市的七夕祭是沿用中国农历计算的。仙台的七夕祭有一项特色,它在正式的七夕祭之前还会有一场大型的烟花祭,仙台市政府会组织一场大型的烟花汇演,庆祝七夕的到来。
京都
七夕祭
每年7月的京都七夕祭,是日本国内三大祭之一。每年的京都七夕祭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观光。京都七夕祭的活动十分丰富,有相扑节会、七夕立花会(插花会)、御洗手祭、恋爱成就祭和乞巧奠。
所谓御洗手祭,是指菅原道真在京都北满宫为七夕吟唱了著名的和歌。
据说当时的道真在神明之前供奉了某位故人生前喜爱的墨砚、水罐和角盆,在吟唱完毕后用水罐和角盆洗手。道真当时的随意动作却被日本人作为一种仪式保留下来,后来发展成了洗脚~
日本风俗三:吃素面
日本人有七夕吃素面(和式挂面)的习惯,平安时代的书籍就有记载“七夕吃挂面,大病不生”。
这种素面最初也是源自中国,相传古时中国发生疫病时,人们便会将小麦粉加入盐和水,做成绳状的“索饼”。后来,“索饼”传入日本,演变为今天七夕食用素面的习惯。
正因为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七夕节都不是以爱情为主题,所以七夕或许更像“中国情人节”,而不是“东方情人节”。
七夕原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传统节日。但是,迎接、庆祝七夕在日本非常隆重。在七夕到来之前和当天,人们总要为它举办一些活动以示庆祝、纪念。
七夕能说“节日快乐”吗?这七个冷知识了解一下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 上官云
最近几天,七夕节无疑是个热门话题,年轻人乐得多了个约会的节日,很多商家也瞄准商机,希望趁机大赚一笔。
如今,七夕往往被视作“中国情人节”。说起来,从古至今,它也确实是个无比浪漫的节日,包括爱情主题在内,其内涵远比许多人了解的还要广泛。
冷知识一:七夕为何又叫“女儿节”?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
资料图:中国传统七夕节临近之际,江西省婺源篁岭以“乞巧”为主题,回归传统节庆本意举办“鹊桥相会”、“牛郎溪边会织女”等活动迎接七夕。王健 摄
这个节日还有许多名字。古代,它的一些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由于节日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种生求子等各种习俗。还衍生出许多好玩的谜语,比如有一道谜语题目是“月露良宵拜魁星,老牛庆生也不迟”,其谜底就是“七夕节”。
冷知识二:它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何关系?
七夕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那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搜神记》中,则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演绎成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
不过,这个传说发生在农历七月初七,也跟古代人们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星)的行动有关,古人借此可以了解秋天到来。
据古籍记载,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清晰可见。此外,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形似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则可见“牛郎星”。
所以,综合种种资料来看,有人认为,七夕时会有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也与时令与天文景象的观测有关系。
资料图:南京江宁横溪街道田野上的植被经过当地村民的精心制作,用灌木、油菜、小麦组成了该幅“董永与七仙女鹊桥相会”图。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冷知识三:这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如今,七夕以“中国情人节”为人们熟知。但也曾有观点认为,这本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这种观点认为,在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在这个时候,她们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民俗专家王娟则表示,这种说法不是很准确。在古代,七夕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乞巧,大多是未婚女孩过这个节日。在一些地区,这一天要为女孩儿举行成年礼。
冷知识四:“乞巧节”如何“乞巧”?
说到七夕“乞巧”的主题,比较流行的游戏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等等。
穿针乞巧始于汉,在后世特别流行。《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还有一种方法是“浮针取巧”。王娟介绍,女孩们会提前一天准备好一盆水放在院中,翌日水面会留有浮尘。然后,女孩们把针放进去,等太阳出来后观察针的投影。
资料图:图为民众体验投针验巧。
后来,“乞巧”逐渐偏重女性参与。古代女孩拜织女,也是“求巧”。有时会通过一些竞技类活动选出手巧的女孩。
冷知识五:为啥此时晒书、晒衣服?
种种传说外,此时也曾有晒书、晒衣服的习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轶事。其中提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七月七日这天,东晋名士郝隆跑到太阳底下躺着。
有人问他,为啥这样做?郝隆来了一句“我晒书”,暗戳戳秀了一番自己的学识。
七月七日晒书、晒衣服原本只是一项风俗。在魏晋时期,北阮有一些富裕人家也会趁机“炫富”,晒出来的衣服质地特别好,光彩夺目。
阮咸是“竹林七贤”之一,也很淡定地拿竹竿挑着一件旧衣服来晒,别人看了特别好奇,他却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冷知识六:最出名的应节食品“巧果”
如同冬至的饺子、清明时的青团,七夕也有应节食品,其中最出名的一种叫做巧果。巧果主要用油面糖蜜等做成,花样很多。
资料图:图为身着汉服的姑娘们展现了属于七夕最传统的节日文化内容——祭星乞巧。中新社记者 刘可耕 摄
古代,巧果有许多好听的名字,比如“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到了宋朝,市面上已经可以买到七夕巧果了。
把白糖糖浆和面粉、芝麻一起和好,拌匀后摊在案板上捍薄……再经过油炸等一系列工序,巧果就做好了。心灵手巧的女子,可以把巧果做成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造型。
当然了,历史上不同朝代,在七夕这一天也有不同的食俗,《唐六典》中就有“七月七日加斫饼”的说法。
冷知识七:七夕能说“节日快乐”吗?
总的看来,七夕的内涵远比“爱情”丰富,有着求子、乞巧、祈求丰收等多种内容。
七夕无疑是一个吉祥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为情侣们送上祝福。或许是考虑到节日的爱情主题,也有人调侃,不适合对单身人士说“节日快乐”。
“在七夕这一天,说节日快乐可以。”王娟认为,但这确实就是一部分人的节日,不过节的也就不用说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