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为何只诞生了武汉这个大城市呢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的中南部,这里是两湖盆地的西部和中部,其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长江中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洞...

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的中南部,这里是两湖盆地的西部和中部,其区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长江中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平均海拔只有27米左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位于我国中部腹地的江汉平原为什么海拔这么低呢?因为这片区域原为古云梦泽腹地,因此湖泊众多,水域面积广阔。古云梦泽的下凹地理特征进一步降低了该地区的海拔,使其成为全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之一。江汉平原西起宜昌枝江,东迄华中最大城市武汉,北抵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其总面积为4.6万余平方千米。

江汉平原作为湖北省的鱼米之乡之地,凭借着河湖纵横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自古以来便以农业发达著称,其主要优势包括:江汉平原拥有广阔的耕地和水域,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产区,202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57.07亿斤,这其中江汉平原的贡献显著,其粮食产量占到了湖北省的65%左右。而且江汉平原还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产业,例如“ 江汉大米 ”省域公用品牌,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稻米品质,并拓展全国市场。水产养殖也是江汉平原的优质品牌,作为“中国黄鳝之都”,仙桃等城市深耕黄鳝养殖产业,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其品牌价值达到了226.71亿元。

江汉平原的宜居环境条件主要包括:从自然条件方面说,这里的气候比较适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光热充足。地形也比较平坦,而且土壤肥沃(冲积土、水稻土),河湖纵横,灌溉便利。这里有充足的水源,长江、汉江交汇,水系发达,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后,洪涝灾害风险降低。而且江汉平原交通便利,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交通网络发达。江汉平原的基础设施也相当的完善:由于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如引江济湖、雨污分流等),这使得江汉平原上的城乡供水、排涝条件大幅度的改善。

展开全文

江汉平原的整体地震风险较低,但并非完全无地震风险。该区域位于扬子地块和华南地块的交界处,地壳稳定性强,历史上强震极少。例如,武汉 、湖北等地近500年来仅发生零星6级以上地震。在交通与物流方面,近年来,江汉平原腹地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像仙桃、天门、潜江通过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加强区域联通,为农产品外运提供了便利。在生态与文化方面,江汉平原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其生态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从上面的资料上我们可以发现:江汉平原拥有众多的宜居条件,为何就只诞生了武汉这一个大城市呢?

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为何没有诞生更多大城市呢?这其实是与武汉这座城市关联性很大。武汉这座城市有着太好的地理优势,她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早在明清时期就拥有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两江交汇之地不仅促进了航运发展,还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这种地理优势在古代成为商贸中心,现代则发展为综合交通枢纽。武汉作为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形成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壮大。汉口因洪水改道成为新镇,逐步发展为商业中心;武昌因军事需求发展造船业,后成为行政中心;汉阳则转型为工业中心,这就奠定了其后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

江汉平原其他城市因缺乏类似武汉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机遇,未能形成大城市。江汉平原的水域面积占比为18%(含1605.4平方公里湖泊),除武汉之外,江汉平原的其他地区因为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造成了排水不畅,限制了其他城市的发展。而且江汉平原的腹地多水域分割,交通网络建设滞后。83%的县市缺乏高铁覆盖,货运铁路网也不完整,导致物流成本高。武汉都市圈的虹吸效应也进一步削弱了周边城市交通资源获取能力。 平原上的300多个湖泊既是生态宝藏但也是发展上的阻碍,导致生态与经济开发难以平衡,一个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只能让武汉一城独大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