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第一杯美酒,古人是怎样酌饮的?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最有名的秋天饮酒诗句,就是唐玄宗时的供奉翰林,人称“诗仙”的李白所吟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严格意义来...

首先,我们不得不说最有名的秋天饮酒诗句,就是唐玄宗时的供奉翰林,人称“诗仙”的李白所吟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严格意义来说,这首诗并非作于秋季,全诗亦无一个“秋”字,但是为何总被后人当成描绘秋天饮酒的诗句呢?

事情还得从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说起。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他的家世、家族皆不详,后人只道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生于西域,四岁随父李客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二十五岁时只身出蜀,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行踪南到洞庭湘江,东至越州(会稽郡),寓居在安陆、应山。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被召至长安,任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两年多的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李白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而去。

这首诗就是著于李白被“放还”不久时,之所以不是咏秋却被当成了咏秋的佳作,还是因为诗中透露的不甘、寂寞之情,与作者月下独酌,借酒浇愁的场景组成了绝妙的共鸣——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因此,这首佳作被要求“全文背诵”也是有其道理的。起码以后发愁醉饮了,也有恰当的语言抒发这时的感受了。

如果说,李白直抒胸臆表达借酒浇愁的《月下独酌·其一》正确的著作时间不在秋天,只是情与景的共鸣妙到毫巅,加之中秋月圆,最适合形成“对影成三人”的景象,那么,长李白11岁的孟浩然(689—740)的这首《秋宵月下有怀》就是不折不扣的咏秋佳作,而且全篇正文无一字提到“酒”,却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诗人在酒中浇自己的块垒,在秋夜的旷街中茕茕孑立,满腹衷曲无人听的寂寞和惆怅——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这是一首抒情诗,描写诗人在凝视那一轮明月时的感怀: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也有许多的愁苦涌上心头,如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和人生的坎坷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无一“酒”字,却字字有酒,恰和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无一“秋”字又满满秋意相映成趣。两诗都是秋季咏怀,诉说生命老去的无奈、畅叙壮志之未酬的佳作。

如果秋天饮酒仅有愁绪,那也不对,比如魏晋时代的干了80多天彭泽县令突然挂冠不归的陶潜(字渊明,约365-427年)之《饮酒·其四》就是一首秋天饮酒时,人们常用来表达收获之后陶然自得之喜悦和闲适的名句库——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在这里,陶渊明将秋天在菊园旁嗅着秋菊被微风吹拂传来的阵阵芬芳时,那种惬意和满足,以及与天地共醉的逍遥表达得淋漓尽致,其格局着实值得今人仰望。

当然,秋天的物候从青翠走向肃杀,也令人总能想起命运的寒意,从而想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比如北宋参政知事,范仲淹(字希文,989—1052)在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的方针,巩固西北边防,抵抗西夏侵扰。期间,范仲淹也填有千古名篇《渔家傲·秋思》一词,至今读来,仍令人拍案——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短短数十字里,作者对建功立业的期许和对普通士兵的关切跃然纸上。词的上半阕托物寄兴、抒情蓄势,描写了西北边地寒风萧瑟、大雁南飞、满目荒凉的自然景象。特别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使人联想到唐代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下半阕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描绘了戍边将士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状貌。苍凉、悲壮、雄浑的《渔家傲·秋思》不正是许多意图建功立业者内心最直白的抒发吗?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古人秋天的美酒,酌饮出了风雅,也酌饮出了惆怅,同样酌饮出了悠闲和豪迈。请问,“秋天的第一杯美酒”,您喝出了什么感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